市民王大爺 83歲高齡了,左腿動脈硬化多年,一直沒有系統治療過,最近左腿腫脹疼痛難忍,走路只能走二三十步。王大爺是在左腿腫脹疼痛難忍急診入院的,在市腫瘤醫院急診做了血管造影檢查,診斷為“左下肢動脈栓塞”收入介入二科治療。
什么是動脈栓塞?
動脈栓塞通常指急性動脈栓塞,是源于心臟的附壁血栓或近段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脫落,阻塞動脈,使供血突然中斷造成急性缺血。任何遠端動脈都可能發生栓塞,脫落的血栓進入頸內動脈可引起腦栓塞,進入鎖骨下動脈可引起上肢動脈栓塞,進入腸系膜動脈引起腸壞死,最多見于下肢動脈栓塞。該病起病急,病情重,需及早明確診斷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否則會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
臨床表現主要為:
1.疼痛。突然發生劇烈的患肢疼痛,為最早出現的癥狀。
2.感覺異常和運動障礙。
3.皮色蒼白。動脈栓塞后,由于組織缺血,皮膚乳頭層下靜脈叢血液排空,皮膚呈蠟樣蒼白。若皮下淺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現青紫色斑塊及條紋,病久發生壞死呈紫黑色,以手足遠端明顯。
4.皮溫降低。皮膚溫度明顯降低,觸之冰涼。
5.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栓塞肢體嚴重缺血4~6個小時,即可發生壞死。
那么,得了下肢動脈栓塞該怎么辦?如何治療效果好?哪些人群應當特別留意?
對身體有什么危害嗎?
動脈栓塞會迅速阻斷栓塞遠端肢體的動脈血供,造成肢體缺血,短時間內引起肌肉、神經、皮膚等不可逆的壞死,隨后大量的壞死組織產生的毒素播散到全身,引起全身酸中毒,急性shen功能衰竭和大腦意識的改變,最終威脅生命。
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大約有80%-90%的下肢動脈栓塞的栓子來源于心血管疾病。最常見的原因是房顫,隨著動脈硬化患者發病率的增高,由冠心病導致的動脈栓塞比例在逐漸上升。另外,醫源性栓塞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
哪些人群應當特別留意?
中老年人,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液)粘度、高煙癮的人,特別對于有冠心病、發作心梗的人、房顫的人、動脈粥樣硬化和腹主動脈瘤的人是高發動脈栓塞的人群。另外,動脈損傷、惡性腫瘤和心臟粘液瘤,也是發生動脈栓塞的原因。
想要遠離下肢動脈硬化閉塞,關鍵在于提前預防和及時干預治療。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血管,預防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呢?
01.步行鍛煉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老年患者可通過規律的有氧運動可改善生活質量。運動治療可增加無痛步行距離和最大步行距離,同時降低血漿膽固醇濃度,降低收縮壓。
02.避免久坐
每坐一小時要起身活動一下,可適當走走,做一些腿部伸展運動,比如反復彎曲腿部關節等。另外,高抬腿2~3次,每次5~10分鐘,當雙腿抬起,高于心臟后,有利于腳和腿部的血液回流。
03.飲食合理
飲食要注意合理調節,防止脂質代謝紊亂和血膽固醇過高。應避免經常進食過多動物性脂肪及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多吃含有豐富維生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豆類、豆制品、植物油、各種水果等。
04.控制“三高”
患有高血壓的人群,需要遵醫囑按時服藥。每個高血壓患者都需要配備血壓計,定時監測自己的血壓。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晚期肢體合并發生潰瘍、壞疽,而糖尿病的血管病變是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之一,兩者相互加重。所以需要控制血糖,合理飲食來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徐州市腫瘤醫院介入二科主任袁磊介紹,下肢動脈血栓的形成, 主要是患者血管條件老化,加上有三高、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血管粥樣硬化越來越嚴重;有些患者長時間臥床、血液循環減慢 ,易形成血栓;也有的患者進行骨科或外科手術治療 ,當其體內比較大的動脈血管受到損傷以后,則容易在損傷部位出現血栓的形成,下肢動脈血栓病情有輕有重,表現癥狀不一。
治療當中,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如年齡體質、血栓堵塞位置的高低、血栓負荷量的大小等,選擇切開取栓、球囊拉栓、導管抽栓、導管溶栓等多種適合的介入手術方法來治療,來保證治療的及時性和良好效果。
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是徐州市重點專科,歷經60余年的發展,已成為淮海地區具備雄厚臨床、科研及教學實力的皮膚病與性病科室。...[詳細]
高齡患者局麻下腹股溝疝修補術,特別是腹腔鏡下TME(全直腸系膜切除術)和CME(全結腸系膜切除術)等,保證了腫瘤治療的徹底性,以精湛的手術技巧獲得同事和患者一致的好評。...[詳細]